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学校动态

双“特”校长刘国雄:重建后疫情时代校园生活

时间:2020-09-19 发布者:
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,新学期学校如何重建新形态下校园生活,加速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,为“后疫情时代”学校发展赋能。北京市特级校长、特级教师刘国雄在“学习强国”平台上发表的《重建后疫情时代校园生活》一文中,从“重建组织”、“重建关系”、“重建课程”、“重建新常态”、“重建资源”、“重建制度”六个维度,为后疫情时代重建校园生活支招。
  
  原文
 
  重建后疫情时代校园生活
  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真实写照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,这个世界改变得太快,变得让我们猝不及防,甚至变得令人难以置信。疫情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。后疫情时代,如何化危为机,如何重建新形态下校园生活,是我们每个教育人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。下面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,对校园生活重建作如下思考。
  ★ 重建组织,确保校园生活秩序 ★
  
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,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后疫情时代,如何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如何切实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有序开展,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,关键在于由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,优化和创新治理过程中的决策机制,适应外部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。
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已推进两年的“1+5”中心组织运行模式(学生发展中心、课程教学中心、教师发展中心、对外合作交流中心、服务保障运营中心),很好地适应了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,也经受了疫情期“无界”管理的检验。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后疫情期的常态性工作。新的学期,学校管理面临更严峻的多重挑战:学生全部返校,校园内人员密集,秋季历来又是传染病高发期等,致使卫生健康管理困难重重。从家庭信息追踪到高频次的晨午检和晚检,管理成本成倍增加;从错峰错时防控方案到必须开展的集体活动,制度设计更加复杂;从安全健康教育到五育融合促发展,课程开发更为迫切。面对校园新形态,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安全、有序,对学校原有组织进行重建,实现“1+5”中心组织运行模式由1.0版向2.0版的升级。
  
  新成立“学生发展与卫生健康中心”。突出卫生健康工作,发挥校医和心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,承担常规防控的数据上报、卫生健康教育与管理责任,加强对近视、肥胖等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指导,护航师生安全健康。
  新成立“招生考试与督导评价中心”。主要负责对学校重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工作开展督导、监测、评价,保障学校管理形成闭环,确保学校重大决策落地。加强对课堂教学督导,推进人本高阶活力课堂研究;加强对教师思想意识形态、师德规范等工作的监测,提升教师政治素养;加强过程性、增值性评价研究,发挥评价杠杆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拉动作用。
  拓展并丰富“信息服务与后勤保障中心”功能。该中心将为守住安全底线提供“硬”保障。升级校内智能信息管理系统,为健康管理、食堂和门卫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,让数据多“跑路”,提高工作效率;拓展学校公众号和网站等传播功能,及时向家庭、社会传递信息,为校园防控常态化提供舆论支持;开发教学平台,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持。
  整合“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”。促使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齐头并进。强化教学常规管理,有序推进选课走班;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开展高阶思维课堂教学改革;基于学科素养,构建学科特色课程体系。建立以师德为根基的教师校本研修体系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;指导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,以科研能力的提升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;为名师成长搭建平台,培养名师团队。
  融合“集团办学与对外交流中心”。整合“无界”教育资源,打破教育壁垒,发挥集团、学区、大学、社会的互联互通、资源共享优势;加强区域辐射,推进对口帮扶,发挥市级示范校资源辐射和优质带动作用;整合国际资源,畅通交流渠道,加快高质量、国际化、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建设。
 
  ★ 重建关系,提高校园生活质量 ★
 
  在校园里学习、工作的一群人,其实是一种别样的集体生活,要追求高质量的校园生活,后疫情时代的关系重建显得尤为必要。疫情,阻隔了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,后疫情时代的校园新关系,将使校园生活更具活力。众所周知,教育是以人际交往为原型发展出来的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,校园不能缺失真实的人际交往,也不能缺失真实的教育活动,特别是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。后疫情时代,既要迅速修复人际交往关系,改变学生因长时间居家导致的情感疏远、冷漠、木讷、恐慌等心理表现,又要坚持以控制聚集、控制交往半径为原则,设计分层分类、形式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。
  (一)重建校园活动
  一方面,重建班级活动。恢复有安全距离的班会、室内外集体活动等,尤其是要开足体育课,实现由以脑力为主向脑体结合的转变,在运动中平衡、调节情绪,增强情感交往和团队建设。另一方面,重建年级活动。分层授权,开展单元管理,将全校性的活动分解到年级、班组进行,避免年级之间、班级之间的纵横交叉。例如,通过“一级一表”,实现年级错峰锻炼、集会等;通过“一班一案”,开展班级线下主题活动;通过“一科一题”,开展学科组主题教研沙龙;通过“线下线上结合”,分层、有序开展全校性教育教学活动。
  (二)重建校园人际关系
  马克思有言: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”校园人际关系的好坏小到影响人际和谐,大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乃至终身成长。因此,后疫情时代关注校园人际关系显得更为紧迫。
  第一,优化基于学校利益至上的干部之间的关系。这层关系主要表现形式为互相配合。无论组织体系怎样科学,都离不开彼此之间的关照、帮衬、补台。在管理中,我们不要求部门主管都成为亲密的朋友,但决不允许自我中心、画地为牢、斤斤计较。
  第二,深化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的干群关系。这就需要做到尊重、平等。学校姓“学”,不姓“官”,校园里也没有官;学校是学堂,随时可见学生、学习、学问、学案等。干部们只有当好服务员、教练员的角色,才能更好地服务师生。
  第三,追求有益于健康成长的师生关系。这组关系更应该发生在校园里,发生在课堂上。在重建师生关系上,很多时候大家都把注意力聚焦在学生发展中心一个部门,聚焦在班主任身上,聚焦在有限的德育活动里。显然,这些“聚焦”有失偏颇。按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时间计算,师生相处最多的地点和时间是在课堂,关系自然主要发生在课堂上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,以教育德的师德风范,利于产生和谐的师生关系;教师适时进行学科德育渗透,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;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公平、善良、耐心、有效地帮助学生,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爱。如此看来,师生关系的重建便成为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了。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走班教学,更要注意教学班的师生关系重建,需要学生发展中心、课程教学中心密切配合,抓实全员导师制,探索教学班主任助理工作机制,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、每一节课在重建师生关系中的积极作用。
  第四,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家校关系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暴露出的家校关系不畅、亲子关系紧张是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,家校共育正走向教育的前台,后疫情时代学校要对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指导,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大课堂,系统推进习惯培养、手机管理、亲子沟通等“十大”家长培训课程,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。
  当然,校园里还有上下级关系、师师关系、生生关系,也有部门之间、年级之间、年级与部门之间等多重关系,都需要文明去重新构建。
 
  ★ 重建课程,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★
 
  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重建,着力发掘疫情大教材作用,弘扬全民抗疫精神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实现“五育”融合,并把爱国主义教育、前途理想教育、生命教育、卫生健康教育、环保教育、感恩教育、责任教育、生涯规划教育等融入新课程体系,形成学校后疫情时代的特色育人课程。
 
  设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预案,搭建常态化线上课程教学平台。对疫情期的线上课程进行梳理重建,形成以线下为主,线上为辅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常态教学方式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,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,开展启发式、互动式、合作式、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,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主、忽视学生主体的传统教学观。再次,落实学科育人功能,实现由知识、能力、素养向价值观的转变升级,让学生热爱课堂,从而热爱校园生活。
 
  ★ 重建新常态,赋能健康校园建设 ★
 
  后疫情时代,建设平安、卫生、健康、绿色、文明五个常态化校园,全力支撑疫情防控常态化。建设平安校园,建立平安校园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,突出预防为主、应急处置专业快速的体系特点;建设卫生校园,加强卫生教育,固化通风、消毒、洗手、戴口罩、大扫除等卫生习惯;建设健康校园,推行健康附中十大行动,加强锻炼、饮食、睡眠、用眼、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与监测评价;建设绿色校园,以垃圾分类为契机落实环保教育,教育学生保护环境,敬畏自然;建设文明校园,加强以习惯养成为重点的文明修养教育,并把信息诚信上报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  此外,重建常态,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制约机制,特别是要发挥信息化、智能化校园的作用,实现“无界”监管,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校园生活有规、有序。
 
  ★ 重建资源,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★
 
  整合校内资源。班主任原本就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、最重负的群体,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,班主任角色更多、责任更大,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监督者,既要教书又当“护士”,既当“保姆”又是“表哥”“表妹”,疫情防控背景下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繁琐。为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,需要发掘并整合学校资源,形成“全员、全程、全方位”的“三全”常态防控模式。为班级配备副班主任或卫生健康班主任,负责日常防控工作,并及时上报有关数据等,让班主任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专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。
 
  在夯实班级防控体系的同时,各年级配备防控副主任,同学生发展与卫生健康中心、班主任上下对接,筑牢年级“关键层”防线;发挥学科教师作用,落实课堂教学常规防控要求,激发学生潜能,强化常态防控的自主性和自觉性,主动分担班级管理任务,做到人人有责、知责、尽责;切实简政放权,减少教师非教学事务和重复性劳动。通过以上资源的重组与调配,切实为重建校园生活减负。
 
  ★ 重建制度,推进学校现代治理 ★
 
 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,制度建设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后疫情时代的制度重建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。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,重建常规制度,创新现代制度,加速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。出台《贸大附中“五大”常态校园建设制度》《健康附中十大行动》《贸大附中学业负担和身心健康监测制度》等新制度,特别要加强校内督导评价制度的研究,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,改进结果评价,强化过程评价,探索增值评价,健全综合评价,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;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、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印发高等学校、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》(国卫办疾控函﹝2020﹞668号)等文件精神,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体系,确保校园生活安全健康。
  后疫情时代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,对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,需要我们重新建构学校组织,让学校新形态下校园生活充满生机,实现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变革,加速学校现代化进程。
下一篇: 贸大附中秋季运动会——激昂青春,心向祖国
联系我们 | 高中部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南湖中园315号 咨询电话 校办:64790087 招生办:64729318 德育处:64723757 教学处:64725913
  初中部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8、19号楼 咨询电话 校办:64713643 德育处:64755590 教学处:64734825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京ICP备17003486号